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旋毛虫是寄生人体的最小线虫。成虫线状,雄虫大小1.4~1.6×0.04~0.05㎜,雌虫3.0~4.0×0.06㎜。咽管占体长的1/3~1/2,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stichosome),由一列圆盘状杆细胞(stichocyte)组成;两性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雌虫子宫较长,其中段含虫卵,后段和近阴道处则充满幼虫,新生幼虫自阴门产出,大小为×6μm。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中,长约1㎜,其咽管结构与成虫相似;幼虫囊包大小为0.25~0.5㎜×0.21~0.42㎜,1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多时可达6~7条;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而外层较薄,由成肌细胞退变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旋毛虫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生在同一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在肌肉内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囊包。无外界自生生活阶段,但完成其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而感染,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在胃中自囊包内逸出,并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粘膜中,经过一段时间发育再返回肠腔,在感染后30~48小时内,幼虫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少数虫体可侵入腹腔或肠系膜淋巴结寄生。感染后5天内,虫体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此后,雌、雄虫交配,雄虫随即死亡,雌虫子宫内的虫卵发育为幼虫,于感染后5~7天开始产出。每条雌虫一生可产幼虫~条,排蚴期可持续4~16周或更长。雌虫寿命一般为1~2个月,长者3~4个月。产于肠粘膜内的新生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结或小静脉,随淋巴和血循环到达各器官、组织或体腔,但只有侵入横纹肌内的虫体才能进一步发育。适宜幼虫发育的部位多为活动频繁、血液供应丰富的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及腓肠肌等处。幼虫刺激肌细胞,其周围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幼虫进入肌细胞约20天后形成囊包。囊包若无机会进入新的宿主,多在半年后钙化,少数钙化囊包内的幼虫可存活数年,最长可达30年。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虫期是幼虫。其致病程度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活力和侵入部位以及人体对旋毛虫的免疫力等诸多因素有关。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者,其临床表现则复杂多样,若无及时治疗,可在发病后数周内死亡。该病死亡率较高,国外为6%~30%,国内约为3%,暴发流行时可高达10%。旋毛虫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侵入期食入旋毛虫囊包,幼虫在小肠内脱囊至发育为成虫,导致肠粘膜炎症反应,此期约历时1周。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肠型期。此期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幼虫对肠壁组织频繁入侵,致受累部位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厌食、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此时极易被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2.幼虫移行、寄生期即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到达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导致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主要病变部位在肌肉,故可称为肌型期。幼虫移行时所经部位发生炎症反应,如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病人可出现发热、水肿,体温多在38~40oC,水肿尤以眼、面部最为常见,可扩展到四肢甚至全身。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旋毛虫病常见症状之一,感染后第2周,嗜酸性粒细胞开始增多,3~4周时可达到高峰,细胞数可达15%~45%甚至高达70%以上。幼虫侵入横纹肌后,引起肌纤维变性、肿胀、排列紊乱、横纹消失、肌细胞坏死、崩解、肌间质轻度水肿并有炎症细胞浸润。患者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为明显。咽喉部肌肉受累时,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幼虫移行至肺,可导致肺部局限性或广泛性出血、肺炎、支气管炎及胸膜炎等。移行至心脏,可导致心肌炎,严重时可致死。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由于幼虫的滞留或移行,可致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高压,即使轻度感染亦可造成严重的伤害。患者可因心力衰竭、败血症、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此病程一般可持续2周至2个月以上。3.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细胞的修复过程。随着滞留在肌内的幼虫长大并卷曲,其周围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肌腔包绕幼虫。伴随囊包的形成,急性炎症逐渐消退,囊包内幼虫最终被钙化,患者全身症状相应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旋毛虫抗原包括虫体抗原、表面抗原和排泄分泌物(ES)抗原及杆细胞颗粒相关抗原。旋毛虫成虫、新生幼虫及肌幼虫均具有期特异性。杆细胞的α和β颗粒均具有高度抗原性,是旋毛虫功能性抗原的重要来源。动物实验证明,宿主感染旋毛虫后均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对再感染可产生较显著的抵抗力,表现为肠道内幼虫发育障碍,成虫发育不全,生殖能力减弱和早期排出,从而减少肌肉内幼虫的数量。这种保护性免疫力的产生依赖于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能作为免疫效应细胞而发挥作用,其作用主要针对幼虫期。实验表明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杀伤幼虫的作用依赖于抗体的存在,即抗体依赖的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实验结果还显示这种杀伤作用与嗜酸性粒细胞数成正比关系,细胞数达20%以上,杀伤幼虫的作用可达到99%。动物感染旋毛虫后不久,肠道成虫即自然排出,一些实验表明该作用是依赖于胸腺的,可能主要是由于旋毛虫的T细胞依赖性抗原刺激所致的宿主肠道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引起。另外,抗体参与了减弱虫体活力的作用。因此,宿主在感染旋毛虫后产生的免疫力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协同作用的结果。旋毛虫病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产生免疫抑制。例如患者对病毒的易感性增高,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zuxuana.com/sbxszx/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