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周小姐去年刚换工作时,出现牙龈肿胀、牙床莫名长出水泡、出血等症状,自觉压力沈重、火气较大,多次至牙科就诊,医师以为是牙周病,但治疗后仍未见改善,医院抽血检查,不料竟确诊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台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发生率上升且年轻化
台湾血液病学会公布1项长达15年的大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回溯研究结果,报告显示,台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发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
台湾血液病学会理事长周文坚医师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称血癌,由于主要症状不典型,容易与老化、感冒混淆;且病情恶化快,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有生命危险,被视为最难治疗的癌症之一。
早期症状与一般感冒、流感相似 症状持续2周以上快就医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早期症状为脸色苍白、疲倦、发烧、瘀青出血、骨头疼痛,但表现与一般感冒、流感相似,提醒民众如有上述症状,且持续1至2周以上,医院内科或血液肿瘤科接受检查。
在至年之间,新发个案数从每年人提升至人,患者年龄中位数落在56.2岁,以50岁到59岁这个族群增加幅度最为显著。如果无法承受化疗,平均存活期仅剩4个月,至于年轻、较早确诊的患者,身体状况可承受标准化疗,整体存活期可达10.2个月。
以周小姐为例,早上做完血液检查,下午就接到院方紧急电话,要她隔日回院,进入诊间时,医师告知她罹患血癌,如未积极治疗,可能活不到3个月。由于她对化疗反应非常强烈,剧烈呕吐到连胆汁都吐了出来,没有食欲,近1个月无法进食,只能靠鼻胃管。
医院内科部副主任叶士芃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确诊时常伴随高烧、出血、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但此时又需要使用强效、高剂量且密集的化疗,年长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根本无法承受。
标靶药物治疗 存活率提高至6到7成
所幸年起多款标靶药物陆续问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进入标靶新世代,只要清楚基因型别,给予相对应的标靶药物。如无法接受高剂量化疗,则可在去甲基化药物或低剂量化疗疗程中,加入可促进癌细胞凋亡的BCL-2抑制剂标靶药物。为此,学会日前发布「台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疗指引」,依照患者年龄、是否有共病、过去病史、突变基因等,打造个人化治疗,大幅提升患者存活期、避免复发。
周文坚强调,标靶药物问世后,年轻患者的5年存活率由原先4到5成,提高至6到7成;至于年长患者整体存活期也从不到半年,延长为10至12个月,呈倍数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