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囊息肉怎么分类?
腹部彩超检查已经成为体检的常规项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如果超声扫查发现胆囊腔内突出、不移动、有蒂或者宽基底、与胆囊壁等回声、后方无声影的肿物,一般就会回报: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
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
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
1、良性肿瘤性息肉,例如:腺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等
2、假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
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
良性肿瘤性息肉均有潜在癌变的风险,我们常说的超过1cm的胆囊息肉是指这种类型的息肉。
2、怎么能判断出息肉的良恶性?
应该说,目前只有病理才能辨别出胆囊息肉的良恶性。
但是病理需要手术切除后才能得到,手术前判断息肉良恶性这似乎就是个悖论。
影像学检查是鉴别息肉良恶性的主要方法。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高分辨率超声、超声造影等技术提高了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鉴别准确度。腹部增强CT、核磁等检查手段也能够为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另外,应该结合息肉发现的时间、生长的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来综合判断其良恶性可能。
3、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胆囊息肉恶变因素有以下几点:
(1)胆囊息肉的大小:现在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有可能是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综合以上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青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以10mm为界)又完全没有症状,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手术;
对于年青的胆囊息肉患者,若息肉直径小且仅有消化不良症状(腹胀、嗳气等),可以保守治疗。而具有明显胆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胆结石,行胆囊切除;
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并且不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可以观察,定期行超声探查。
4、胆囊息肉手术怎么做?
手术方式:胆囊切除!
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已经是治疗各类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很多患者甚至可以在手术当天出院回家。
对于那些想保住胆囊功能的胆息肉患者有可能会选择保胆取息肉手术,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举两得,但是试想一下,你是本着怕息肉恶变的心理才去考虑手术的,那么你会愿意承担息肉有可能切不干净或切除过程中恶性肿瘤细胞播散的风险吗?而那些不会癌变的胆固醇性息肉似乎也不需要做保胆取息肉这种手术。
因此,如果决定做手术,做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