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半夜,体验到刀片嗓的。
羊了的第四天,我以为身体好了。想着运气真好,得的只是新冠三日游。
第四天晚上,被刀片嗓刺醒之前,我一直以为身体很快就好。因为整个白天,身体都是比较好。没有发烧没有疼痛,连咳嗽也不太多。
确定自己是羊了,是第三天晚上的事。
我羊的第一天、第二天,基本没症状。大概到第三天下午4点,才突然觉得头和脖子都有点疼...地受不了。身体疲弱地不行,而且还特别想吃香口的东西。
这第三天晚上临睡时,浑身痛。我想坏了,这难忍的疼痛可能要持续个两三天。
结果早上醒来时,好震惊啊。全身竟然不痛了!头不痛,肌肉也不痛。
这整个第四天,都没疼痛,其他感冒症状也不多。更没有其他新冠10大经典症状。
所以,第四天入睡时,我以为次日起来会是没事人。新冠在咱这就是弱鸡。
可是,第四天半夜,我是被刀片嗓给弄醒的。
轻轻一咳,嗓子就割痛。
作为感冒经验丰富的人,黑夜里,我琢磨了下。这个疼,比一般的感冒咽喉痛,要刺痛一点。难怪被命名为“刀片”。
我不想被动屈服于“刀片”,自我劝说半天,抹黑起来,翻出来陈年库存枇杷膏。略弄了点润润喉。
后面,再要入睡,就很难了:任何一个小咳嗽、小翻身,都能让刀片在嗓子里运动一把。人,马上就痛醒。
我想,这也好——断了拍视频、做直播的念头。死了工作的心,不是因为懒。
但是,始终还是又睡着了。
再醒来,已是白天。我扯扯嗓子,发现没有刀子了。
刀片嗓一夜游,撤了。
虽然声音还是很哑,但是没有新冠典型症状了。疼痛搞一夜游,刀片嗓也搞一夜游。
后来的我,就像正常风寒感冒一样,有点疲累、有点咳。没其他新冠10大酷刑之类症状。
广东的冬至日,太阳其实也是很稀缺的。在连续多日阴或雨后,临近冬至,日头出来了。但就只出来上午和中午那会儿。
我把自己,放到阳台上,灼晒在正午高温的日头下。据说,日照会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维生素D会助力免疫细胞,去誓死抵抗新冠病毒。
我还有个私心,希望用日光里的紫外线,狠狠地杀杀新冠病毒...的锐气。
虽然手上抱着一本《21世纪资本论》,但毕竟大脑沦陷在与新冠搏击的战场上。所以,书是看不进去的。
看不进去书,倒想明白了另外一些道理。
我想清楚了,老了得住什么样的房。
这个灵感,是从“新冠康复和防支气管炎”这个课题开始的。我发现羊了以后的我,特别像是生物实验室里的一个白鼠。
房间门是关着的。暖气是开着的。当太阳退场以后,我们几乎要每两个小时调高一点暖气的温度。
比如说,下午4点就关闭门窗。不让冬天的风,进来。到了6点,就开始开暖气。晚上睡觉前,暖气温度会调到更高的温度。
第二天,大概9点半开门窗,关暖气,通风。10点半以后,开始有太阳。11点半-2点时,太阳晒爆了阳台,屋子里也很暖。
一直到下午4点,才关门窗。
几乎在精准调控室内温度、湿度——如果有新风系统,可能还要动态调整空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
想到这一点时,我感觉自己像只实验室里的白鼠,正等着科学家来检验。
然后,又有点悲哀地意识到,在尚且年富力强时,咱可以这么精细化地调适生存的环境。等很老很老了的时候,体力不支时,那该咋办?
是在冬至阴冷的傍晚7点,任由无情的冷风穿过窗台,冷空气激发出我的咳嗽哮喘?
所以说,人老了,是真的需要生活在一个“准生物实验室”里。这就是,由“智能家居”控制的家。比现在的智能家居要更先进,跟养老和医疗智能系统绑定地更好。
1、房子,一样依然得朝南。布局通透、对流。
冬天朝南有日照,室温会暖和一些。太阳也会自然杀毒。
布局通透、对流,开了门窗、空气能对流。
2、智能家居系统,重点是控制空调、暖气、湿度、新风和病毒消杀。
根据房子日照系数,住户的身体素质,设置好每个小时的参数。
使得屋子里在需要的时候,恒温、恒湿,就不容易感冒、支气管炎。
并且自动过滤或杀死空气中的病毒、细菌、螨,这样至少就减少了过敏、哮喘、咳嗽等等问题。
划重点:什么电梯控制、安防,反而都不是最重要。
3、老人看顾机器人,及与养老和医疗智能系统对接。
这得是有机械臂的机器人。重点不是干家务,虽然可以会扫地、做饭。
重点是,能每天准时,来给我测一下身体指标。比如血糖、血氧、体温、心率之类。
这次新冠,很多人意外的离去,就是因为发烧到迷糊状态以后,呼吸受阻、没人发现。
通过各大攻略可知,老人家新冠后,一定要检测血氧这种指标。异常时,就要找医生。
可能未必每种指标,都可以让佩戴式手环或设备来监测。这个时候,有机械臂的机器人就能派上用场了。
基本上,护士能做的检查和取样,机器人都可以做的。而且,机器人还可以直接化验监测,出结果。
4、家里面,只需要一些红外线和摄像头,作为老人行动的监测。
重点是,把各种身体指标、用食、作息,医院。
这样,有了异常以后,社区义工、社康、医院就知道了,能安排专业医护人员上门。
发达社会什么最贵?
人工最贵。有专业技能的人工更是贵上加贵。
除了顶级富豪,其实大多数都不可能养一小支功能齐全的养老和医疗专家队伍的。无论保姆、护工、护士还是医生,工资都不低,这样的队伍养不起。
所以,人老了,重点就是如何在“不需要人员每天上门”服务,也能把老人的看顾做到位。
对于还不到卧床状态的老人家,抽象一下,日常需要,不过就是:
1、家务和饮食
2、室内环境调控
3、每日身体监测和上报
4、居家和健康情况监控
家务和饮食最容易做到,哪怕就是钟点工就够了。各种社会化配餐和家政外包都可以。
室内环境调控,这个由智能家居系统来做到就好了。
大概再过10年,智能家居系统一顿进化、优化,基本上应该都做好老人室内环境调控这个事。
带机械臂的机器人护理,初级版本5-8年就能看到,比较成熟可用的,10-15年应该出来了;15-20年以后,应该就很成熟了。
这样一想,心里也就安定了。
按照国家的新的社保和医保的走势,都在延后退休。女性60+,男性68+,可能是个大趋势。
按这个退休定义,足够我等到更先进的智能家居系统、机械臂护理机器人面世了。
老了,我啥也不想,哪儿也不去。
可能我就只需要在深圳,医院的,南向、方正2房,散步能到公园。
房子不需要太大,老了打理不动大面积。
然后,买上最新的智能家居系统,安装上。再配1、2个可心的机械臂护理机器人。最后,跟zf医院系统做好数据和服务对接。
就可以安安稳稳养老了。
人老了最怕什么?
最怕季节性流行病。
最怕老人慢性病。
最怕基础疾病,最怕人体机能逐日下降。
最怕买不到药,求不到医。
最怕社会、医疗服务很贵,菲薄的养老金支撑不起。
不求最贵,但求有助。
就像独居者羊了,有一只机器人的机械臂,会把你的体温、血氧浓度传给社康的医生。叮咚一声,发烧或血氧不对了,社康会派人上门、送上布洛芬。
那就不容易猝死了不是?。
如果只需要服“服务于有需要者”,我们的医疗资源那也是够的。
因为居家健康监控系统,就只选择“有需要者”报给社康,医院自然就有人力来做好医疗和给药。
其实,这种家居和机器人系统实现一点也不难。
对于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的,自己组,都能组装得起来。
所以,我对未来的养老是很乐观的!
难的,其实是理财和投资——壮大自己的养老金,才是真难啊!
——END——
爱住家原创文字,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