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水疱型手足癣
手足癣图片
角化型手足癣
手足癣治疗方法
手足癣用什么药
手足癣表现

华科大师邵丙扬血吸虫病治疗的第一人

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全文共字,阅读约需4分钟。

他潜心研究出血吸虫”酒锑三日疗法“,上世纪50年代至少万人因此解除痛苦。

他远见卓识地开展了我国最早的糖尿病流行检查。

他呕心沥血编写的《中华内科学》在医学界无人不晓。

有人说,他是血液、内分泌学科的开拓者;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

他就是医院邵丙扬教授。

终生探索的医学大家

年,邵丙扬出生在浙江余姚一户知识分子家庭。他幼年丧母,跟随祖母在家乡度过了幼年时期。祖母信佛,常年早起打坐、上香供水、拜佛诵经,持之以恒的修行让邵丙扬耳濡目染,养成了宁静、内敛、淡泊的气质,与人为善、做事认真、安之若素的性格让邵丙扬在充满声色的人群之外,好像独自拥有一个时空。

年,邵丙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原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医院由上海迁至武汉后历任主任医师、教授。曾先后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访问、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交流和讲学。先后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第一届学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担任多种杂志主编、顾问、编委,参编全国高等医学《内科学》教材。年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表彰,年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终身成就奖。

邵丙扬教授献身医学,无私奉献,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病人。几十年来他始终坚持深入临床一线查房,并重视对临床医生的传帮带。他查房仔细,准确诊断,全心全意为解除患者病痛而殚精竭虑。作为我国临床内分泌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目光敏锐、勇于创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极具远见的开展了上海地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这也是国内最早的糖尿病流行病调查项目之一。

血吸虫病治疗的第一人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年毛泽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这首七律诗《送瘟神》让人们认识了血吸虫,也深刻地记住了血吸虫病。

新中国对血吸虫病的调查和防治可以上溯到年。渡江解放宁沪杭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练兵备战于浙江太仓等地,不少战士突然感染发烧,造成非战斗性减员。这年8月,年仅32岁的邵丙被特派为诊疗小组成员,深入太仓、南翔、嘉定等解放军驻地进行调查。邵丙扬一边对症治疗一边查找原因,很快就发现发热原因是战士练习游泳时感染了血吸虫卵。经过大量的粪便检查,确诊为血吸虫病。当时邵教授提出,25%—50%以上的战士急性感染血吸虫病,必须立即扩大普查面,对血吸虫的防治迫在眉睫。

当时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唯一办法是静脉注射锑剂,这种药物毒副作用很大,疗程通常长达1个月。邵丙扬通过大量的临床探索,将锑剂疗法缩短至20天。虽然加快了速度,但仍未能解决普及推广治疗的问题。年,他又开始了血吸虫治疗的缩短疗程研究。

年,《应用酒石酸锑钾三天疗法治疗血吸虫病的初步报告》首次在《中华内科学杂志》发表,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迅速在全国推广。据中华内科学年鉴专家论坛总结,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采用“三日疗法”的患者达万人之多,不仅为国家和人民节约了大量治疗费用,而且缩短了治疗时间,患者重获劳动力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

年,中央卫生部在总结千例病例的基础上,展开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医院邵丙扬教授的三日疗法学术报告,并聘请他担任中央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委员及血防顾问。这对一个医学家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荣誉。

邵丙扬教授(右三)在血防大队石冈中队

万字《中华内科学》中国医学的一部奇著

坚守在临床第一线,笔耕不辍。繁忙的医疗、教学工作以外,邵丙扬发表论文60余篇。年后,多次参加全国教学法改革会议,编写全国医学院《内科学》第一版至第四版统一教材,参与各医学院校评审。并作为编委参加解放后第一部内科学综合性理论与实践重要参考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重要医学著作的编写。

年,邵教授在他76岁高龄之际,欣然接受了当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之托,筹编大型内科学参考书《中华内科学》,陈敏章教授担任主编,邵丙扬为副主编。此前,中国内科学界只有一本《内科学理论与实践》,这本年编写、年出版的书籍已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内科学的发展需要。更为紧迫的是,中国解放前后第一批内科专家都已年近古稀,抢救性的挖掘和保存这些大家们的医学研究是当务之急。卫生部、教育部为此遍寻主编,编写任务迫在眉睫。

遗憾的是,在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筹委会后,陈敏章教授患重病去世,未能直接参与此书的编写。为了好友的嘱托,为了中国内科学的发展,邵丙扬教授历经艰苦,全力以赴,组织召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著名学者教授位编写书稿,并亲自审阅所有著作内容。

书房里,封来往信函、数千次电话修正记录,《中华内科学》凝聚了邵丙扬教授对医学的无限热爱。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次一次的电话请教内科新建学科的年轻专家,更有时与老伴冯克燕教授三更半夜据理讨论。

多个日日夜夜,五个年头的春夏秋冬,邵丙扬教授穷经皓首、呕心沥血,万字《中华内科学》于年正式出版,并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中华内科学》是“中华临床系列专著”

中的首部大型参考书

医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湖北省周边的县市医疗水平还十分落后,许多疑难杂症急需医生,邵丙扬带领着青年教师分赴湖北省72个县市,参加除病灭害、巡回医疗、基层教学、急危重症会诊等工作,对地方医疗机构、医院讲课和教学查房,成功抢救了多位重症病人,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对当地青年医师培养发挥了重要影响,全面提升了湖北省基层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

一直以来,邵丙扬始终坚持带头上大课,亲自下教学点视察、讲学,坚持每周一次教学查房。在长期的教学及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及教学经验。他上大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教学效果突出·。但邵教授并不满足,每次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临床教学中,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教学查房前一天,他总是亲自翻阅病史,补充询问病人并作详细的体格检查,还仔细检查数据,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结合病例查阅文献,在教学查房时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及学生经管病人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及医生做出诊断及治疗。

对于新教师的培养,邵丙扬同样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每逢新教师上大课前,邵丙扬都会逐字逐句修改他们的讲稿。听完预讲,又循循善诱的教给讲课方法,连手势的配合、板书、绘图,乃至修辞等都具体指导。到了上大课那天,他还会亲自检查上课。他经常深入到诊断学实习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诊治。在他的指导下,老师们都觉得收获大,提高快。这样,年复一年,他辛勤的培养出了大批的骨干教师。

邵教授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从未对他们发过脾气。他总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自己带过的学生,他总是能随口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年级,时时关心他们的信息。教书60余年,被他手把手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而今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延续着他的学术和精神。

“无私的奉献精神、渊博的医学学识、高尚的医德医风、正直的人格魅力”,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在邵教授90华诞时为他书写了这份贺礼。

回望邵丙扬教授,他的一生是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是勇于开拓、硕果累累的一生。这位学问一流的大家,睿智儒雅得令人肃然起敬。而他精深的学识、高远的胸怀、博大的心境更是使他成为了一座医学丰碑。

本文综合自华中科技大学校史网、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zuxuana.com/szxzlff/5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